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藝術下鄉 最難忘笑淚童顏
張瑞昌/台北報導
紙風車劇團決定結合其他表演團體,走遍全國三一九個鄉鎮,陪孩子們走上成長過程與藝術表演相逢的第一哩路。圖為紙風車劇團在地方推出「武松打虎」搞笑版活動。(本報資料照片/曾秀英攝)

紙風車劇團決定結合其他表演團體,
走遍全國三一九個鄉鎮,
陪孩子們走上成長過程與藝術表演相逢的第一哩路。
圖為紙風車劇團在地方推出「武松打虎」搞笑版活動。(本報資料照片/曾秀英攝)

「照例佔據台下最前端的小蘿蔔頭們,個個看得又笑又叫,愛哭的小女生們居然淚漣漣了。儘管舞台簡陋,戲劇粗糙,但那印象之深刻,幾十年都未曾減消,甚至影響了我對文學藝術的愛好。」
因李永豐之邀而決心重出江湖的作家薇薇夫人,在「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發起人的文章中這麼寫道。對她而言,戲劇撼動人心的力量,絕不會隨著時光衰退。但是在聽到台灣有些鄉鎮竟然還有孩子不能享受坐在台下看戲的快樂,不能受到戲劇藝術的薰陶時,她有驚訝也有慚愧。

像薇薇夫人一樣感性的心聲,在發起人當中俯拾皆是。從孩子四歲就開始陪伴看兒童劇的「學學文創志業執行長」于國華說,他發現,兒童劇是個美麗的媒介,能夠讓全場孩子蹦蹦跳跳。看著一屋子笑到東歪西倒的孩子,他常認為,太平盛世不過如此。

「但,坐在劇場中的孩子,是好命的一群都市小子,父母有能力、有機會陪著一起看戲。更多地方的孩子,難得看到兒童劇,夢裡不曾有過這些奇幻美麗的故事。」于國華寫下自己的感嘆。

父親是話劇導演的中華電信基金會執行長徐璐也提到,小時候常她看野台歌仔戲。不論是歌仔戲、京劇、話劇,都曾讓她小小的腦袋瓜充滿了驚奇、喜悅,她直覺那應該就是最自然的「藝術教育」。

負責行動聯盟籌備事宜的紙風車基金會行政經理張敏宜,早年在嘉義縣政府任職時,曾在阿里山達邦部落、奮起湖火車站籌辦過戶外表演,她回憶說,「我永遠忘不了山上的孩子等待一次演出的眼神!」「雖然達邦那一次僅有一百五十人,可村長說,村裡頭只要會走、能動的全都來了,真是令人感動。」
待續...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