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 2007年4月29日
文創產業在台萌芽需啟動人才培養社會工程
-文化創意產業專題報導系列之一
中央社記者蔡素蓉台北2007年4月29日電

  政府近幾年致力協助推動文化創意產業及業者自創品牌,已有不少獨特在地文化藝術特色產業在全台各地陸續萌芽,滿足國民深度旅遊觀光需要,有時還肩負國民外交之責。

  想要催生文創產業動能,有賴於優秀人才,因此,許多人已在全台各地默默展開創意啟發與美學教育的社會工程。

  在全球化衝擊下,美、英、法、香港、澳洲、新加坡、南韓、丹麥等各國政府掀起一股文化創意產業浪潮,因為文化創意產業不僅可以反制全球化,落實民族文化自主,更可支持國家經濟發展與人民就業需求。

  因此,行政院在「挑戰 2008:國家發展重點計畫」中,把「文化創意產業發展計畫」列入,並結合「新故鄉社區營造」、「水與綠建設」等計畫,盼打造台灣成為綠色矽島、華人世界文化創意產業的領導者角色。

  文化創意產業指源自創意或文化積累,透過智慧財產的形成運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機會潛力,並促進整體生活環境提升的行業。

  視覺藝術產業、音樂與表演藝術產業、文化展演設施產業、工藝產業、電影產業、廣播電視產業、出版產業、廣告產業、設計產業、設計品牌時尚產業、創意生活產業、數位休閒娛樂產業、建築設計產業都屬於文化創意產業。

  這幾年在經濟部工業局、文化建設委員會、新聞局等單位協助推動下,已有不少文化創意產業成果陸續在台灣各地展露新芽。

  其中,創意生活產業成績亮眼。

  經濟部工業局自 2002 年(民國 91 年)開始推動創意生活產業計畫,鎖定飲食文化體驗、生活教育體驗、自然生態體驗、工藝文化體驗、傢俱時尚體驗、特定文化體驗,經過核心知識、高質美感、深度體驗三大評審要件所通過可參與此計畫的業者至今已有 95 家。

  工業局表示,每家雖然規模都不大,但 2004 年營業額共已逾新台幣 150 億元,2006 年營收加計衍生效益估計可逾 300 億元。

  例如先麥食品利用原本面臨凋敝的傳統產業工廠,轉型為開放糕餅製造流程供民眾觀賞的「大甲阿聰師糕餅館」,成功開拓觀光客源,不僅成為當地著名旅遊景點,更把芋頭酥名氣在全台打響,具體挹注公司營收。

  利用當地大甲芋頭,現場做成讓日本和果子師傅一吃就難以忘懷的芋頭酥,結合台灣在地獨一無二農產品,所做的地方特色小吃展演,正是吸納當地特色的文創產業足以反制全球化的精髓。因此,外交部經常把這些景點納入款待外賓參訪行程,讓他們深入了解台灣特色。

  另外,在台灣許多角落,也開始有人利用當地一方生態之美,經營出完全不輸歐美日先進國家的生態園區,例如位於中部的東籬農園等。

  這些在地、小規模的創意生活產業最大魅力多半來自於經營者所淬鍊出文化藝術美感、獨特生活態度,展現出對這片土地的熱愛與感情,迥異於當年台灣經濟奇蹟是由許多製造業以「消費台灣」態度出發,雖然發展了經濟,卻把許許多多的污染永遠留在這塊土地上。

  許多人都了解要啟動台灣新一波經濟動能,唯有走上這條文化創意、美學、品牌的轉型之路。

  但這條轉型之路卻走得緩慢,根據經濟部工業局統計,2004年台灣文化創意產業值5千5百餘億元,距離2008 年目標1.6兆元,仍有很長的距離。

  「要想發展文化創意、體驗經濟產業,重點在於整個社會的人是否能具備充沛文化藝術美學素養,這是一個龐大的社會工程,不能只靠政府而已」,長期投入輔導台灣創意生活產業的經濟部工業局知識服務組陳宏斌說,產業發展落差關鍵在於欠缺社會價值觀及人才。

  以實用主義、文憑主義掛帥、經濟發展第一的台灣,以往向來不注意創意啟發與美學教育,但這卻是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及培養相關人才最需要的元素。

  令人慶幸的是,有許多人已意識到推動這項社會工程的重要性,例如紙風車文教基金會發起「孩子的第一哩路: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希望讓全台灣兒童都有機會受到藝術表演的啟萌,特別是弱勢偏遠地區。

  台灣想再創經濟奇蹟,一定要有全新的產業軸線,但未來方向看似清晰,卻又模糊,正有賴整個社會價值觀的重新建立及人才培養。推動轉型的力量正在台灣每個角落慢慢萌芽,許多人深信他們的默默付出,有一天終將彙聚成龐大力量,成為推升產業發展的動能。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