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小兄弟說書捐愛心

報導 / 陳宛妤   攝影 / 許方正



每個月最後一個星期六的晚上,台北延吉街的秦味館,饕客們正期待美食以外的特別饗宴:一對小兄弟拿著竹板現身,用稚嫩的京片子表演相聲和竹板快書,第一次來店的客人經常會好奇,「他們是大陸來的演員嗎?」「當然不是,他們是台灣的小孩。」老闆娘親切說明,而且若客人有意願打賞,這對小兄弟會將錢捐給「紙風車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


小兄弟的媽媽王麗玉是一位全職媽媽,而且是愛帶孩子到處看戲的娘,當別的全職媽媽把時間花在載小孩往返才藝班、補習班的途中,她則帶著孩子看兒童劇、逛美術館,「很多父母親不太能理解,為什麼要讓孩子去看戲?除了當下的愉快之後,能看見什麼價值?大部分的人對於看不見的價值是存疑。其實,價值不能當下衡量,因為何時會出現、用什麼方式呈現,你無法確認。」

王麗玉有深刻的體驗,她的大兒子沒有繪畫天賦,但卻以創意彌補基本功的不足,例如,兒子在四年級畫的面具非常大膽,在全白的底色下,黑色眉毛之外,只用紅色線條畫一圈臉、用綠色塗成小丑般的鼻子。本來「紅配綠、狗臭屁」的衝突,因為鼻頭上的金粉而扭轉情勢,他竟然獲得全班最高分。

後來王麗玉跟畫家聊天後才明白,紅與綠之間若以黃色漸層就不會突兀,不懂美術原理的兒子,竟然輕易做到了,「重點在創意,當美的教育到了極致,創意便會出現,尤其戲劇是多元藝術呈現,燈光、美術、服裝、舞台布置、音響配樂等等,看多、看久了就不知不覺深植在腦袋瓜裡,時候到了就迸出來。」

長期贊助紙風車的王麗玉,一度被老公質疑,「飯都吃不飽了,看什麼戲?」的確如此,不過,王麗玉認為台灣已經有很多愛心人士捐錢給孩子吃飯,她也相信現在很少小孩沒飯吃了,「我常覺得,不要做錦上添花的事,而要雪中送炭。」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