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中國時報    A12/文化新聞           2008/09/24
再偏遠也有戲看 表演團體賠本扎根
【汪宜儒/台北報導】 

  當太陽馬戲團未演先轟動時,國內表演藝術再次受到關注,其實,在首善之都的台北,每年皆有百場以上表演饗宴,但這樣的藝文演出並不是全台觀眾都看得見,也不是每個家庭都看得起。為了讓偏遠地區的孩子有戲看,培養青年學子接觸藝文活動的習慣,紙風車劇團、屏風表演班與果陀劇團等表藝團體,早已走入鄉鎮與校園,試圖將文化種子埋入台灣各角落。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二○○六年從阿里山起跑的紙風車劇團,以「孩子的第一哩路」為名,在山之巔、海之湄展開的「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發動社會各界贊助,發願要走遍全台三一九個鄉鎮,將劇團受歡迎的《黑光劇》、《唐吉軻德》等劇碼,在台灣各鄉鎮演出,讓各地小朋友都有機會看見劇院級的兒童劇。 



  紙風車劇團行政經理張敏宜笑說:「一開始去找民間企業談我們的理念,不是被當成詐騙集團,就是對方覺得我們根本癡人說夢。」她也坦言:「每一場演出,募款額度以卅五萬為基準,但其實我們每演一場平均會賠十萬。可是當大家看見偏遠地區的孩子們,因從沒看過戲,從一開始的沒有反應,到最後看懂了、拍手大笑,那真的就值得了。」 

  屏風表演班也從二○○七年底開始,針對各大專院校與地方文化中心進行「小戲大作」專案,到這些地方演出。有些原本是大規模製作的《徵婚啟示》、《三人行不行》等戲,特別改為適合學校活動中心的演出規模,並且同時提供劇場導覽、作品賞析與名人演講等相關活動,讓看戲的學生與民眾有機會深入了解表演藝術。 

  屏風團長李國修表示:「過去,大戲只在國家劇院、只去大城市演出。但其他地方的人也該看戲,我們總不能等到每個地方的大劇場都蓋好了才去呀!」 



  懷抱著同樣理念的果陀劇場,則是今年開始策畫「珍愛小鎮」的專案,希望透過企業捐助的方式,將果陀著名劇作《淡水小鎮》的演出帶給各地方社區與弱勢團體的民眾欣賞。 

  目前,紙風車已走過一二七個鄉鎮,屏風表演班也進入十多所大專院校與地方文化中心,表演藝術團體深入民間扎根的作法在爭取贊助上,也逐漸爭取到企業與民眾認可。對表演團體來說,或許必須承受賠錢、演員負擔加重的壓力,但長遠看來,這樣的活動除了照顧偏遠地區,更是替劇團培養未來的基本觀眾群。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