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王健壯:紙風車與胖卡
聯合報  更新日期:2009/10/18 04:24
【聯合報╱王健壯】
 
先看一組數字:兩年十個月時間,兩百個鄉鎮,兩百卅四場演出,一萬八千八百多位捐款人,一億兩千七百多萬捐款總額,四十八萬三千多個觀眾。
再看另一組數字:三個年輕部落客,一台中古麵包車,一年五個月時間,大約一百個行動據點。

第一組數字是紙風車劇團「三一九鄉村兒童藝術工程」至今寫下的紀錄,第二組數字是數位文化協會「胖卡行動」的紀錄。

這兩個民間團體都是因為看到城鄉偏差的現象,而決定長期下鄉。紙風車要解決的是藝術落差,面對的是孩子「第一哩路」的問題;數位文化協會要處理的是數位落差,面對的是民眾「最後一哩路」的問題。

紙風車下鄉
讓孩子都有戲看

「讓台灣每個孩子都能看到兒童劇的演出」,這是紙風車下鄉的目標。兩年十個月前的耶誕節前夕,他們從宜蘭員山國中出發,祇要哪個鄉鎮有人或團體湊足卅五萬元,紙風車就開拔到哪個鄉鎮開演;看戲的人從最少的兩百多人,到最多有五千多人,「祇要有小孩坐下來,我們就會演出」。
卅四個月來,紙風車的團員去過綠島、東引、北竿,也曾到過八八水災受創慘重的那瑪夏鄉;他們平均每個月要表演七場,打破職業劇團表演頻率的紀錄;但四十多萬張齜牙裂嘴開懷大笑的兒童臉孔,卻比這項紀錄更有意義。

胖卡教電腦
把專業帶到偏鄉

數位文化協會的三位熱血部落客,比紙風車團員更克難。去年五月中旬,他們開著一部花了一萬元買來,暱稱「胖卡」的中古麵包車,從台北開到後壁鄉菁寮村的教會後,一年半下來,已經在大約一百個地點開過課,肉丸店與黑輪店都是他們的教室,「即使祇有一個人在場,我們也會下去」。

第一代的「胖卡」早已報銷變成了廢鐵,現在奔馳在鄉鎮之間的「胖卡」已是「三代艦」。那些從未碰過電腦的鄉鎮小孩與老人,從農夫到縣長,跟著他們一起學習開機、用滑鼠、打電玩,一直到開設自己的部落格,一步步縮短了數位落差;但他們的學生也是他們的老師,「我們把專業帶到偏鄉,把觀點帶回台北」。
八八水災前一天,「胖卡」正好開到台南縣,也因緣際會因為臨時幫忙縣政府處理災變資訊的建立,而改變了「胖卡」與數位文化協會的命運。

在災變發生後那幾天,政府的災情資訊系統幾乎處於完全癱瘓的狀態,「胖卡」那幾個人不但替受災地區的地方政府建立了一套即時有效的通報系統,甚至也應邀進到中央災變中心,變成了救災體制中的一支體制外奇兵。他們架設的「莫拉克災情網路中心」,更儼然像是災難期間的「虛擬政府」,比實體政府的運作更有效率也更受信賴。

打通藝術與數位的第一哩路

政府與政客常把「下鄉」這兩個字掛在嘴邊,但公家機關的藝術下鄉或數位下鄉行動,卻都像是焰火那般的璀璨但短暫,這種嘉年華會式的、短期性的下鄉行動,對解決城鄉間落差,不論是藝術落差或數位落差,成效都很有限,既不具備累積與擴散的效應,也缺乏集體感動的力量。

幸好,台灣還有紙風車與胖卡,有他們開闢了藝術的第一哩路,也打通了數位的最後一哩路。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