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國語日報 2007/4/2
兒童幫助兒童系列
報導/趙瑜婷

  「兒童幫助兒童」是十二年前加拿大男孩魁克‧柯柏格提出的口號。當時十二歲的柯柏格,再報紙上看到一張照片:「一名十二歲巴基斯坦童工拿著報紙,站在臺上演講,呼籲抵制童工。」後來這名童工不幸遇害,讓柯柏格極度震驚,於是和同學成立基金會,發起「兒童幫助兒童」行動。

  台灣有沒有這樣具有關懷心,又有行動力的兒童呢?經過尋訪,星期人物本週起推出「兒童幫助兒童」系列,介紹國內兒童幫助兒童的故事。

  今天報導的人物,是臺北市立教育大學附小二年級的姚歡容,她為了讓偏遠地區兒童欣賞到精采的藝術表演,勇敢的募款,所得捐給紙風車基金會,促成三月二十四日在花蓮縣的一場盛大的兒童劇演出。她只有八歲,但是她讓「兒童幫助兒童」的精神在臺灣發光。



姚歡容為後山兒童募戲

  上個月二十四日的傍晚,花蓮縣光復糖廠裡,出現一座發光的舞臺,上面有巫婆、怪獸,臺下的兒童開心的歡呼,在這些從未看過兒童劇的孩童當中,坐了一個來自臺北的小女孩,她就是姚歡容。她跟大家一起大叫,一起摸巨大的氣球,但是沒有人知道,她是這場表演的幕後小推手,是她讓花蓮的兒童笑容滿面。

  戲劇的冒險情節,充滿正義感的角色,歡樂的結局,讓姚歡容愛上兒童劇。有一天聽媽媽講起,紙風車基金會為了讓偏遠地區兒童能看到藝術表演,要籌措經費下鄉演出,她開始想:「如果我是鄉下的小朋友,從小到大沒看過戲,會有什麼感受?」她的答案是,會很寂寞,生活會失去想像力的樂趣,損失太大。但如何幫助他們呢?

  捐零用錢是最快、最簡單的方式。但是這些錢都是爸媽給的,無法表達自己的心意,姚歡容思考後決定自己設計活動,捐出玩具和書本來義賣,在把所得捐給紙風車基金會。



  為吸引客人上門,她先用國字和注音符號製作大海報,上面寫著「讓鄉鎮小朋友在家鄉看到人生第一次兒童劇」。一個週六的下午,她搬了一張小桌子,選在面對大馬路的騎樓,把道具佈置好,開始叫賣。

  「本來我以為會很『好玩』!」因為是第一次賣東西,姚歡容感覺既新鮮又期待,但等到真的坐在大街上,獨自面對人來人往後,才發現叫賣並不容易,她開始緊張,叫賣聲也越來越小,這時一個抱著孩子的爸爸走來,挑了一本認字書,讓她募到第一個一百元。

  「起初每十個人經過,只有一兩個會停下來看。」雖然有點小難過,姚歡容仍努力搖著海報叫喊,圍觀的人慢慢變多,聽了她義賣的原因後,大家都共襄盛舉,原本五十元的小玩具,都自動再加上三四十元來購買,短短兩小時,就募到兩千多元。姚歡容再用自己的零用錢,湊到了三千元,和媽媽一起拿到紙風車劇團,由於花蓮縣光復鄉的演出時間距離最近,但全部經費還差五萬元,便將錢捐給這一場的演出。

  在對街賣衣服的阿姨,拿出一百元後,沒有挑選玩具就走了,阿姨表示,自己的孩子大了不需要玩具。「阿姨的愛心讓我好感動!」姚歡容說,這位阿姨平常嗓門很大,讓她有點害怕,可是透過義賣,雀看到阿姨善良的內心,也讓她了解人不能從外表去評斷,「算是這次活動意外的收穫!」



行動發言臺

現場回想熱烈 感受城鄉差距

  「氣球!氣球!」巨大的充氣狗狗從舞臺飄過來,它到哪兒,小朋友就跟到哪兒,拚命跳著、摸著。姚歡容受邀到花蓮縣光復鄉觀賞紙風車劇團的兒童劇,在這兩小時中,最令她驚訝的,不是臺上絢麗的特效,而是當地兒童看戲的熱烈回應,「比城市的兒童還要開心、興奮一百倍!」

  姚歡容觀察到,這些從沒進過劇場的兒童,對舞臺上的一切,好奇又投入。兒童劇中,一場變魔術的戲,蓋子突然從桌子上冒出來,她一看就知道底下有機關,他們卻目瞪口呆,彷彿全被神奇魔法催眠了;反而是常看兒童劇的她,就算看到突然跑出來的怪獸,也不會被嚇到,這讓她體認到,大人說的「文化刺激」及「城鄉差距」是怎麼一回事。



  落幕時,姚歡容見到看戲的兒童仍在場邊逗留、依依不捨,心中充滿複雜的感受,既高興又難過。高興的是,他們終於接觸到好玩的戲劇;難過的是,他們下次想看兒童劇,不知又要等到何時。看著拆卸分解的舞臺,她說:「希望這場舞臺戲不是最後一場戲。」

行善下一站

  看著台灣地圖,姚歡容指著離島金門的列嶼鄉說,這是最沒有人關心的小島,接下來,她想幫助住在小島的兒童。為達到募款金額,她又設計多種義賣方式,像是設置遊戲區,吸引民眾付費玩遊戲。她說:「我可以教小朋友寫詩和寫作文來募款。」由於偏僻地區缺乏圖書資源,喜歡說故事的她,也計畫以後到鄉下為小朋友唸故事。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