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許多人經常問我:「申老師,你生長在那個傳統又封閉的時代,為何選擇進入音樂的世界呢?」其實,以我的經歷來看,可以說是「潛移默化」造就我進入了音樂的領域。

  我出生在四川省一個名不見經傳的鄉鎮 ─ 江安。父親是學京劇出身,姑姑則會彈風琴,近代的大文學家 - 曹禺,當時又住在親戚家,這樣的環境,使我從小就和藝術文學結下不解之緣。而且很幸運地,江安地方掌管教育的首長,是一位觀念開放的人,任職期間非但創立這個城鎮第一所男女合校的高中,甚而吸引臨縣的青年學子來此就學,還鼓勵並保送學生出國學習,提升了這個城市民眾的文化素養,也使我在這個保守的年代卻享受著自由開放風氣的薰陶,最終在環境的引領之下,我也就走進了音樂的世界。

  抗戰時期,國立戲劇專校正要由外省遷入四川,四處尋找安置學校的地方,然而因為正值戰亂,文化教育不被優先重視,而遲遲無法安頓。我們這位教育首長當時成了唯一歡迎他們來建校的長官,並將當地的孔廟挪移供他們教學之用。那時我十分喜愛他們的演出,經常到孔廟看他們從戲劇的編、導,排戲的過程,也聽他們吹、彈、歌唱。從此了解到,藝術人才的培育是很艱辛的。

  因此當我聽到紙風車文教基金會將要舉辦「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全省走透透的活動後,內心深覺高興和感動,似乎已經能從此看見又一批藝文表演人才的崛起。過去任職文建會主委期間,曾有機會接觸較偏遠地區的民眾,卻也因此發現鄉村的孩童實際上比較沒有享用藝文資源的管道,甚至有許多人才就此埋沒。我們期望紙風車「319鄉村兒童藝術工程」這樣的活動,除了可以散布文化種子,更能對兒童在藝術的表現上達到啟發與推廣的作用,使這些「未來」的藝文人才將不被埋沒。

申學庸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紙風車3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